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陕西监管局

当前位置:首页>工作动态>工作动态

陕西监管局:加强陕北地区林草建设
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8月31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要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为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时强调,陕西生态环境保护,不仅关系自身发展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而且关系全国生态环境大局。

  陕西省地处黄河中游,黄河干流在陕境内全长719千米,其中近550千米流经陕北地区的榆林市与延安市。两市分别处于沙地、黄土高原过度地带和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曾因战争及气候变迁等原因,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加剧,植被破坏严重,属全国土地荒漠化和沙化危害严重地区。新中国成立初期,陕北林木覆盖率不足10%,每年因水土流失入黄泥沙近8亿吨。因此,陕北流域是根治黄河水患的主要河段,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战略的重要实施地,对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陕北林草建设的成效

  陕西省一直高度重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近年来,陕北地区通过实施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退耕还林工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及森林资源管护和培育等一系列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对控制土壤侵蚀、恢复植被、减少入黄泥沙等发挥了重要作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修复成效突出,将陕西的绿色版图向北推进了400公里,为下一步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其中榆林市通过持之以恒地实施“北治沙、南治土”,遏住了黄沙侵蚀,新植了层层翠绿,实现了绿“锁沙喉”、人进沙退的“大逆转”,孕育了伟大的“榆林治沙精神”,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8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程度达到48.8%,年入黄河泥沙量由5.13亿吨减少到2.9亿吨,实施退耕还林工程879万亩,林木覆盖率由退耕还林前的25%提升到34.8%,沙区860万亩流沙全部得到固定、半固定,沙化土地治理率达到93.24%,成为国家森林城市。延安市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56万平方公里,治理程度达到48.6%,年入黄河泥沙量由2.58亿吨减少到0.31亿吨。实施退耕还林工程1077万亩,被誉为全国退耕还林第一市,森林覆盖率由退耕还林前的33.5%提升到52.5%,植被覆盖度更是由46%提高到81.3%。

  二、存在的短板和突出问题

  (一)生态环境依然脆弱,后续治理难度较大。陕北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土壤特性等自然因素决定了区域的生态脆弱性。近年来生态治理虽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生态脆弱的基本特征没有根本性改变,生态治理和保护难度依然艰巨。具体表现在陕北地区林草资源总量不足,草地盐渍化、退化严重。林木结构过于单一,森林群落多样性和稳定性不够,水资源总量和人均水资源量低。山区植被保护,沙区低效林分改造,山区生态恢复等后续治理的任务还相当艰巨。

  (二)资源开发和生态保护矛盾突出,生态空间大量被挤占。陕北地区以石油、煤炭为主的资源开发和城市发展、人口增加等因素,导致水、土壤等重点领域污染防治形势依然严峻,以化学需氧、氨氮、总磷为主要污染物的水环境问题仍未有效解决。榆林市水资源可开发利用量12.75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722立方米,约为全国人均占有量的37%。延安市水资源可开发利用量6.81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612立方米,仅为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3。随着资源开发强度的不断加大,植被破坏、水土流失、采空区塌陷、地下水位下降、生物多样性锐减等问题愈加凸显。矿产资源开发与重要生态功能区冲突严重,部分煤矿开采区域已进入自然保护区、水源保护区等禁止开发区。

  (三)林草产业发展滞后,助力脱贫攻坚效果不明显。陕北地区近年来发展的木本油料,虽已初具规模,但是作为一项产业来说,起步迟、基础差,在产品加工、营销渠道及品牌建设上相对滞后;林下经济的规模较小,种养殖大户少,缺少龙头企业,市场组织化程度低;森林旅游和草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短期内难以见到效益。

  (四)森林草原管护体系不健全。国有林场、湿地、自然保护地、草原建设和管理机构不健全,现有人员断层现象严重,基层林草单位人员老化严重,难以适应新时期林业草原发展的需要。机构改革以来,随着森林防火机构队伍划出,森林公安队伍也面临转隶,基层森林草原管理机构尚未建立,乡镇和村一级林草管护人员短缺,生态建设成果巩固面临极大压力。

  (五)资源管护压力大。森林草原防火形势严峻,偷牧乱伐现象时有发生,土地开发、重大项目建设占用林地多。目前各级财政对造林绿化项目资金多为一次性投入,后期管护和补植等费用缺少保障,后续管护负担重,不利于造林绿化成效的巩固。

  三、解决问题的途径建议

  现有的营造林模式和林草资源保护模式暴露出很多问题,急需在机制体制方面深化改革,破解困扰林草建设的重大难题和机制障碍,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打好基础。

  (一)正确认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首先要牢固树立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的意识,要从历史的角度,政治的角度和一切发展为人民的角度看待黄河流域生态保护问题。其次要正确处理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生态保护是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没有生态保护的发展谈不上高质量发展,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最后是尊重自然规律和客观规律,因地制宜的开展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二)巩固企业生态治理项目模式,破解企业造林绿化路径不畅的问题。陕北地区将继续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谁使用谁补偿”的原则,对资源开发造成的生态破坏进行量化,核算生态损害代价和修复成本,明确治理补偿的标准和界限,动员和引导更多的资源开采型企业参与生态治理项目。

  (三)推进规模化林场建设,破解区域生态防护效能薄弱问题。依托现有集中连片的林木或规划打造规模化造林基地,按照林场管理模式成立林场管理机构,以基层林业干部和技术人员为班底,组建管理机构,逐步扩大林场规模。创新资源管护方式,逐步建立起一支稳定的职业林业工人队伍,以营造林项目为支撑,维持林场正常运转,构建充满发展活力的新型林场体制。合理布局林业产业工人,实现就近管护、就地管护、发挥好林场工人在森林资源管护中的重要作用。

  (四)完善生态资源管护体系建设,破解林草资源保护难问题。建立和完善乡镇、村一级管护体系,按照所有权和管护责任一体的原则,明确森林护林责任,承担森林草原资源抚育管护、封山禁牧、森林草原防火工作,同时加强森林防火设施和视频监控系统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落实各级政府重大林业和草原有害生物防控目标责任制。

  (五)转变造林绿化主体,破解群众营造林动力不足问题。推广“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模式,借鉴“蚂蚁森林”的模式经验,推广具有榆林特色的治沙造林公益活动。鼓励协管护林员、林业工人、造林大户发展家庭林场,鼓励有条件的农户流转承包林地,促进林业合作社、集体林场、家庭林场等新兴林业经营主体的发展。推行“非林业管理的林业用地”模式,推动存量土地特别是撂荒地用于造林绿化,租用农民承包地进行集中连片造林。推广参与式造林,尝试将造林绿化任务下达乡镇,由乡镇组织涉及地块的村庄和农民进行自主实施,由市县两级主管部门联合验收后,按照有关标准统一兑付资金。

  (六)完善林草业生态建设相关政策。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科学论断,用系统思维理解和贯彻山水林田湖草治理的科学内涵。统一造林绿化等生态工程项目投资标准,林草、水务、自然资源等部门在组织实施涉及林草业措施的生态建设项目中,按照统一整体规划开展,形成生态建设合力,真正做到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林草业生态文明建设。

附件下载:

发布日期:  2020年09月14日